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行业动态 2025年08月08日 作者:想吃好您瞧着
清晨六点的黄山山顶,65岁的刘奶奶正举着手机拍摄云海日出。她特意把铃声调成《红梅赞》,清脆的歌声混着山风在晨雾里飘荡。这个曾经围着灶台转了半辈子的东北老太太,退休后竟成了朋友圈里的"旅行达人"。像她这样的银发旅行者,正悄然改变着中国旅游业的格局。
要说老年人旅游的热潮,得从王阿姨的"逆袭"说起。这位58岁的退休教师去年报名了青海湖骑行团,在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她不仅完成了全程80公里的骑行,还用短视频记录下沿途牧民家的酥油茶制作过程。视频发布后点赞过万,评论区里年轻人惊呼:"原来看似普通的阿姨们,玩起旅游比我们还野!"
这股热潮背后藏着令人意外的原因。最先被揭开的是"时间经济学"——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我国老年群体平均每日空闲时间达7.3小时,相当于年轻人的两倍还多。65岁的李叔叔算过笔账:退休金每月5200元,旅游开销占三成,剩下的钱足够维持原有生活水平。"年轻时为养家省吃俭用,现在该给自己补个'青春补偿'了。"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行程单,今年已经计划好要打卡新疆喀纳斯和云南元阳梯田。
更让人意外的是"健康旅游学"的兴起。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分享了个案例:72岁的张爷爷通过每周爬香山,三年间血压血脂指标竟恢复到十年未曾有过的稳定状态。医生们发现,适度旅游带来的规律运动、新鲜空气和愉悦心情,对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效果显著。现在不少康养机构推出的"徒步+理疗"套餐,报名表都排到了半年后。
社会关系重建理论也在银发族中得到验证。在三亚某老年旅居社区,来自天南海北的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方言故事会",东北大鼓、苏州评弹、广东粤剧在此交融。71岁的陈奶奶在这里认识了会做徽州毛豆腐的老乡,两人合伙开了个"百味厨房",教大家做各地特色菜。"以前总觉得退休后就成社会的'透明人',现在反而觉得朋友圈比上班时还大了。"她说这话时,正忙着筹备下个月的川滇美食文化交流会。
最颠覆认知的当属"人生再教育"现象。在故宫文物修复院,68岁的退休工程师赵师傅跟着师傅学习古画修复,他说这是圆年轻时的梦;杭州丝绸博物馆里,老年研学团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宋锦经纬,笔记本记得比学生还认真。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超过40%的老年游客会选择带有文化体验的旅游项目,这种"带着课本去旅行"的新趋势,让博物馆讲解员都开始专门学习适老化教学方法。
这股热潮甚至催生出新业态: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银发族房车租赁量同比增长230%,能提供慢炖锅、血压仪等适老设备的民宿更是一房难求。更有趣的是,老年旅行者的"反向消费"特征明显——他们更愿为景区无障碍设施、应急医疗包等实用服务买单,对网红打卡点反而兴趣寥寥。
在成都某旅行社,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合同:给老年团配备随队医生已成标配,连急救药品清单都细化到具体病症。"现在的老年游客可不好糊弄,他们要的是真体验、真服务。"他说着,指着墙上新贴的"老年友好型旅游示范区"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适老化改造的景区。
这场静悄悄的旅行革命,正在改写人们对老龄生活的想象。就像刘奶奶常说的:"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我们来说,这才刚到'第二青春'的检票口呢!"当越来越多的银发旅行者背着行囊走向远方,他们不仅是在看风景,更是在用脚步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老年青春故事"。或许正如那辆房车上的标语所写:"年岁有加,未必垂暮;热泪常在,永远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