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进入福祉展
关闭
<返回

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新闻中心

展位申请 领取门票

陈政雄:基于老人生活需求条件下的环境空间设计

行业动态 2019年06月06日 作者:周燕珉工作室

本文整理自台湾中原大学副教授、老年学学会副理事长陈政雄先生在2019海峡两岸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学术沙龙上的分享。


我们都知道,越来越高的老年人比率是全世界未来的趋势。今天我主要想以案例的形式分享一些老人照顾服务相关的设计规划经验,基本上有以下三个议题:老人生活需求条件,日间照顾服务环境空间设计,团体家屋环境空间设计


一、老人生活需求条件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一生从出生、成长、衰落、直到死亡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而老年期出现的内在和外形的改变最为明显——到了某个年龄就会发现,变老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生活活动能力不断衰退,因此老人有很多衰弱症,甚至到最后会患失智。跟环境比较相关的生活活动能力是移动,从A点移动到B点,按照年轻时的能力可以到处跑,但年纪大了之后就只能在家和小区里活动,而这种能力的衰退显然已经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

再往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年轻的时候可以从家到超市买很多想要的东西,但是老了之后,也许可以出门,但只能到隔壁便利店买一根香蕉,生活品质因此逐步下降。再比如,年轻的时候跑到超市不仅仅可以买香蕉,还可以买苹果,而且脑筋还不错,可以挑到很好吃的苹果;但是当失智的时候买回来的可能就是烂苹果。失智老人虽然存在智力上的认知障碍,但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还是很强。又或者,失智老人可以从A点到达B点,但是却发现不能从B点重新回到A点了。所以,老人在身、心方面的机能发生着明显的衰退。


因此,老人需要有照顾服务。无论是从人手还是资金上来看,靠家里照顾已经不太可能,所以,照顾服务的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就是提升老人的自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

第二就是让老人们找回自尊,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软的、硬的,桌游、乐龄游戏,最后都是要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我们的照顾理念——照顾者如何看待被照顾者——是爷爷奶奶还是病人,这种理念会反映在照顾者照顾被照顾者时的表情、态度、口气之上,被照顾的老人也因此会对照顾者产生不同的看法。

另外,除了照顾理念和医疗保健,还有很多实质环境的问题。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日间照顾中心这样的建筑空间如何设计才能达到“自立自尊”的目标。


二、日间照顾服务环境空间设计


日间照顾中心的存在,是因为白天家里的老人没人能够照顾,老人在家里可能会发生危险,而且不仅危险还很孤立(孤独死是所有高龄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其次,老人到日照中心被照顾的时候,年轻人就可以安心地上班,其照顾负担可以减少很多。

日照中心的服务模式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以社会模式为主,也就是让老人到这边来,采用交朋友、吃饭、洗澡、卡拉OK、乐龄桌游等作业疗法(OT,occupationaltherapy),再同时引入一定的物理疗法(PT,physical therapy)。

第二种以健康模式为主,让老人有复健的机会,在这里除了可以交朋友保持心情愉快,还可以锻炼肌肉、骨骼等。

这样看来,日间照顾中心在高龄社会属于非常基础的服务点,台湾现在有300多个点,数量看起来不多但是毕竟台湾也很小。


再看日照中心的服务对象,我们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老人生活活动能力(ADL)的高低,另一方面是老人失智程度的轻重。日间照顾中心基本是照顾生活活动能力(ADL)高、失智程度轻的老年人群,ADL高就可以在日照中心到处活动,更容易交朋友,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生活也就比较充实。


其实,日照中心的环境设计方法很简单,就是单元照顾(Unit Care)。现在,台湾已经推行这个理念二十多年,几乎所有设施如果不采用单元照顾模式的话,老人大概就不会去。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单元照顾的第一步,就是把老人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家。这个分类的属性是很关键的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到底什么才是老人的属性。比如男生一堆女生一堆,还是以宗教、地区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很多,但是一般来讲,以身体状况去分是最妥当的。

譬如,我们这个组里有一群老人,各种颜色表示各种不同的属性,我们的照顾服务员也有自己的属性。我们把外向的跟内向的做一个区分,比如蓝色是内向的,绿色是外向的;照顾人员也一样,内向的照顾人员照顾内向的老人,外向的照顾人员照顾外向的老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出现了四个小家,会产生四个不同的活动——外向可能在唱歌,可能在跳舞,内向的可能在折纸、讲故事;而这四个活动出现以后,老人们的生活内容就丰富了。

这种做法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老人可以串门,像在家一样。假如内向组的老人今天很高兴,虽然是内向组的,但是想唱唱歌可以吗?可以。老人可以到外向组那边去唱歌。外向的长者也许今天心情很不好,唱歌、跳舞都不要,那么老人就可以到内向的小家听故事、折纸。


因此,生活单元就是照顾单元。我有很多学生实习,他们说,单元照顾这个方法很好。他们一早陪老人直到下午四点半,你一口我一口,大家一起吃,一起做活动。所以,营造出这样一种家的氛围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很多服务质量。如此一来,照顾服务员只需要照顾这一群小家的老人,不必跑来跑去,减轻很多劳务负担。


因为一个照顾员只服务数量不多的老人,整天陪着这些老人,所以当老人叫得出照顾员的名字的时候,会给照顾员很大的成就感,并且照顾员能够认识每一位老人的时候,照顾起来也方便了很多。因此,单元照顾的方法可以产生出人跟人之间真诚和人性的互动。


这是我从日本回来以后在台湾改造的第一个日照中心。这个日照中心在台湾算是一个典范。我们可以看到,空间分成三个小家——轻度失智、中度失智、中度失智且ADL比较差(需要坐轮椅)。


这三个颜色分好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分很多的生活据点——就像你们家里的房间一样,老大可以在房间里弹吉他,老二可以在房间里玩电脑,老三可以在房间里看书,互不干扰,各有各的角落,各有各的生活;但是又可以互相参与进去。所以,在黄色的部分,也就是轻度失智的空间里提供了乒乓球桌,可以打乒乓,也可以在那边看人家打乒乓;家具上安排了两个沙发可以互相聊天,四个桌椅可以打牌,甚至最后,还有一个开放式厨房。


接下来我们就要给每个小家提供一个生活中心,这个生活中心就像每个人家里的客厅一样,你不要看人家打乒乓,也不要聊天,也不要打牌,就可以到这边坐下来发呆、看电视。虽然两个人坐在一起没有谈天,没有讲话,但也是在交流。这样一来,家庭的气氛就产生了。


再接下来,我们可以把厨房开放。厨房在整个日间照顾中心里是非常重要的——老人们从早上以后就会商量下午吃什么点心。有的阿公说要红豆,有的阿妈说要绿豆,有的还要营养汤圆等,讨论半天。完了以后任务分配,你洗红豆,你煮开水,最不会做事的就洗碗,每个人整天都有事做。这个地方也常常是家属来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下午三四点有红豆汤可以喝,所以很多家属三四点没下班就跑来。这样一来,老人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亲人,年轻人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父母亲如何被照顾,互相之间的信任度就产生了。所以,我们设计的最终目的就要是加强人跟人、人跟团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以前,失智老人需要照护人一直陪着在空间里面绕,现在我们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设计了一个环路,老人可以不需要照护人陪着一直走,因为最后一定能回到原点,不会迷失;此外,我们还在各个转弯的地方设计了不同的节点,比如走这条路的时候可以看到轻度失智老人在那边聊天,有兴趣的话就可以去听他们聊天;等到隔壁红豆汤已经开始吃了,就可以走过来。所以,老人的生活非常有选择性——这就是提升自尊的方法;并且老人自己做的时候,照护人就不需要太辛苦,同时老人的自立能力也越来越高。


最后就是环境设计要有地方特色。图片里是台湾渔民的一个日间照护中心,看起来土里土气的,但是所有的家具都是这些阿公阿妈捐的,这就是他们的家。所以,家的概念跟地方特色、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大陆这么大,这个家,可能在华南、华中、华北都不太一样。


三、团体家屋环境空间设计


第二个例子是团体家屋。刚才讲到的日间照料中心是白天9点到下午4点半的照顾,晚上回家,跟亲人相聚。但是到某一程度,老人可能需要24小时的照顾。所以,台湾就产生了团体家屋(GroupHome)的模式。团体家屋有一个条件就是一定的老人数量,所以,到目前为止,台湾的团体家屋只有11家。不过,在长期照护保险开始实施的时候,团体家屋就是最好的照顾服务点。


从概念上来看,团体家屋是我们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小段。我们可以选择亚健康的时候到这边来被照顾,在团体家屋的支持下延长健康周期。国家在“十二五”之后强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现在改叫机构为补充——这的确是很正确的一个方向。


团体家屋的服务对象属于图中的数字2区域,也就是失智程度可以稍微重一点(CDR22-2.0),但是ADL需要高一些,因为日常生活活动需要老人自己做。因为专业性很高,团体家屋的照护员都要受训。老人不容易吃饭,不容易吞咽,照护员就要教老人如何训练食道;如果老人的手有畸形,照护人就做更合适的辅具,让老人自己去吃,慢慢吃,不必插管。很多照护机构为了争取时间,给老人插上鼻胃管,但人生这样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需要让老人慢慢吃,一刻钟两刻钟没有关系,一个下午也没有关系。这样的照顾能够让年轻人绝对很放心地上班,不必担心父母亲没人照顾。


团体家屋的建设原点是去机构化。去机构是1926年北欧开始提出来的,1990年传到日本。1995年我们开始在台湾推广。实际上,团体照顾不好的原因是缺乏人性、环境封闭,老人数量一多照顾品质就会下滑——早上扫地,扫完地以后读报,读报以后做手工,接下来唱歌,全部50人统一做同样的工作。社工带老人们唱歌,结果发现前面那一排嘴巴有张开的,中间有嘴巴闭起来的,后面还有连眼睛都闭起来的,这种现象会导致照护者和社工难以获得成就感。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团体家屋能够像家一样,老人在唱歌的时候突然想洗澡,照顾员就能立即带去洗澡。


接下来,我们强调家的概念,也就是家的延伸。从上面的图片里我们能看到,照护员不必穿制服,随时陪在家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照顾员和老人会进行相互了解,彼此  沟通;最后要实现的就是居住福祉型的生活,也就是实现一种家庭一般的生活。


那么团体家屋在空间上该如何设计呢?

首先,我们将多个人使用的个人空间(即四人一间/六人一间)转变成单人单间


其次,把公共空间进行划分,至少两个,一个动态,一个静态。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右上角的那两个小家,而又因为单元很小,所以照护品质比较高。


这个是我们的项目,台湾第一家团体家屋,我们把它分成了两个小家。平面跟大家家里差不多,有客厅、餐厅、浴室、厨房等。活动也很简单。


第一种,家事活动,每一个老人都有自己的角落,洗衣服、缝衣服;也有团体的角落,譬如可以一起包饺子。


第二种,园艺活动。原来的菜园子是一个游泳池,三米深,我们就把它填起来,然后种菜,通过种木瓜、种甘蔗等,让老人参与进来,达到园艺疗法的目的。


第三种,休闲活动。晚上有的人在室内打牌,有的在室外聊天、喝茶。


第四种就是社区活动。譬如,老人们扫马路,一个人一个车位,扫完以后还会看看别人有没有扫干净,完了以后还可以参加大会,因此,这种活动特别容易让老人们产生成就感。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的其实很简单——不要有大空间,尽量小尺度,单元照顾,按照老人的属性给他自己的家;少一点限制,多一点交流,让他们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想要活动或者是交友的场所空间;而最终我们要实现的就是提升老人自立的能力,让老人找回自我的尊严


END



发言整理:陈瑜

2024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2024年11月15日-17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您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展区:

智慧养老 智慧无障碍城市 康复护理 养老照护 适老化部品

更多展会详情请咨询

吴帆

电话:020-89308925